“鲁棒性”译名溯源: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技术圈?

发布时间:2025-11-01T19:00:48+00:00 | 更新时间:2025-11-01T19:00:48+00:00

鲁棒性译名溯源: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技术圈?

在当今信息技术领域,"鲁棒性"已成为描述系统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关键术语。这个看似生硬却精准传神的译名,其引入过程折射出中国科技术语翻译的独特智慧。通过追溯这一术语的演变历程,我们不仅能了解技术语言的传播路径,更能窥见中国科技界与国际接轨的缩影。

术语起源与翻译困境

Robustness一词源于统计学和控制系统领域,原意指系统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维持正常功能的能力。20世纪80年代,随着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传入中国,如何准确翻译这一概念成为学界难题。直译"强壮性"虽贴近原意但过于口语化,"稳健性"又偏向统计学语境,难以涵盖其在工程领域的丰富内涵。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译名并存的混乱局面,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准确性。

关键人物与机构考证

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的档案记载,鲁棒性这一译名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。最初在1985年的《自动化学报》上,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"鲁棒"对译robust,这一创造性的音义结合译法立即引起学界关注。1993年,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控制理论术语审定会上,来自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的多位专家经过充分论证,最终确定"鲁棒性"为规范译名。

译名理据分析

这一译名的精妙之处在于兼顾了音译与意译的平衡。"鲁"既模拟了ro-的发音,又暗含"粗鲁、不精细"的引申义,恰当地表达了系统对粗糙环境的适应能力;"棒"则对应-bust的发音,同时蕴含"强壮、可靠"的积极含义。这种翻译策略既保留了术语的专业性,又通过汉字特有的表意功能传递了概念本质,堪称科技术语翻译的典范。

传播路径与行业影响

鲁棒性译名的传播呈现出明显的学科扩散特征。最早从控制工程领域开始,逐步扩展到计算机科学、通信工程、机械制造等多个学科。20世纪90年代末,随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国的推广,该术语进一步延伸到管理学领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台湾地区最初使用的"强健性"译名,也随着两岸学术交流的深入逐渐统一为"鲁棒性",体现了术语规范化的必然趋势。

当代应用与术语演进

进入21世纪后,鲁棒性的内涵不断丰富。在人工智能领域,鲁棒性特指算法在噪声数据下的稳定性;在软件工程中,则强调系统在非法输入时的容错能力。这一术语的成功引进,为后续类似概念如"哈希"(hash)、"克隆"(clone)等的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。近年来,随着边缘计算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,鲁棒性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,证明了这一译名的强大生命力。

术语规范化的启示

鲁棒性译名的确立过程,反映了中国科技术语工作的三个重要原则:专业性优先于通俗性,系统性优于孤立性,稳定性重于流行性。这一案例提醒我们,科技术语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,更是知识重构的过程。在全球化背景下,如何既保持术语的民族特色又确保国际通用性,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。

回望鲁棒性这一译名的发展历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术语的诞生,更是中国科技界自主创新与国际化接轨的生动写照。从最初的学术争议到如今的广泛认同,这个充满智慧的译名将继续在技术演进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。

« 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没有了 »